学以致用,触类旁通(陈奎及为校庆撰写)

  学以致用,触类旁通

  ——对母校烟台一中素质教育的感悟

  陈奎及

  尊敬的母校烟台一中的老师、同学、校友好!

  我叫陈奎及,是1954年入学的初十二级一班的学生,1957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五年制大专班(现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),后合入山东艺专音乐系理论作曲专业(现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),1962年毕业参军工作,2014年72岁时开始退休生活。

  -从母校当年的素质教育上说,具体到我的身上是“学以致用,触类旁通”八个字,为我打下了学习与实践的良好基础……

  -我从事过很多岗位的工作,发表的400多万字的作品和评论文章,涉及十几个大文艺门类,这是一个“学以致用,触类旁通”的过程,也是干一行、学一行、感悟一行,一步步取得提高进步的过程

  在母校建校90周年的时刻,看到毕业合影的老师和同学,看到我们班获得的烟台市、学校的各种奖状,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母校给予我们的恩惠。从母校当年的素质教育上说,具体到我的身上,是“学以致用,触类旁通”八个字,为我打下了学习与实践的良好基础;进而在继续高等专业教育中得到充实,在工作中持之以恒延伸、发展。正是这样,我在教员、创作员、机关干部、出版、编导,以至总政歌剧团团长兼一级编剧、兼任解放军交响乐团艺术总监等多个岗位上,干一行、学一行、感悟一行,一步步取得进步提高。我创作、发表的作品和评论文章,涉及音乐、戏剧、文学、舞蹈、美术、电影、电视、广播、书法、民间文艺、社会文化等十几大门类、400余万字。每一类每一个作品的创作、每一领域每一篇评论的研究构思写作,都是一个“学以致用”的过程;都是向着“触类旁通”境域迈进的磨砺与积蓄。

  -我们的母校的教育环境与文化氛围,一直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,这是我们母校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,也是我们的骄傲和幸运

  我的很多创作、理论探研,启蒙和基础知识,都是来自母校的课堂和多项课外活动。就当时的文化环境来说,母校的图书馆、名人画像与格言,博物馆,黑板报上的文稿,中外优秀电影观摩,乃至校园花木上的标签,都是我学习的课堂。记得第一次看到母校操场上并排的多个篮球场,感到无比自豪,连电影上那么好的学校也没有这样大的运动场。一年一度的运动会,比过节还热闹。不仅田径、体操项目很全,还有为低年级年龄小的同学设立的“少年组”项目,如六十米短跑、跳绳、套圈等,一样设立个人与名次和团体计分。运动会也是当年人人参与、天天锻炼的体育“劳卫制”的年度检阅。每个教室里的黑板上方都装有广播音箱,每天早上全校的第一节课,就是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。课间广播体操、自办中外名曲和新唱片的文艺节目广播,总让我们兴奋不已,在聆听中陶冶受益。当时的传媒只有广播和隔天的报纸,不知道在北京演出的新节目剧目,怎么会那么快出现在烟台一中舞台上。我们学校艺术团的应时演出,同样是“北京到南京《采茶扑蝶》、《荷花灯》”中的一个演出热点。北京人艺在上演《方珍珠》,烟台一中艺术团的师生,在烟台也把《方珍珠》搬上舞台。我们班,都可以自演、自演奏刚登上北京舞台的《鄂尔多斯舞》。前些年,在中央电视台的新年舞会节目中,我在给《鄂尔多斯舞》的编导贾作光老先生颁奖时提起此事,他感到惊奇,很赞赏我们学校的文化灵气。同时,母校还为我们安排春天的逛梨花(春游)活动,组织我们去栖霞县参观农业生产合作社、访问牙山抗日战争根据地、参加市里举办的少年文艺比赛等活动。从这些例证,可以感受到,我们的母校的教育环境与文化氛围,一直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,这是我们母校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,也是我们的骄傲和幸运。

  -我的创作启蒙之地和第一位“老师”,就是母校黑板报上的描写校内外活动的诗歌和短文……黑板报上的作品,好像在告诉我,生活中的所见所闻、感受联想,是可以这样写成作品的

  1957年我在母校初中毕业。第二年,1958年我在山东师范学院时,为参加街头宣传《红旗》杂志创刊,创编了一些节目。这些节目,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录音播出,开始了我的作品正式发表的历程。仔细一想,我的创作的启蒙之地和第一位“老师”,就是母校黑板报上的诗歌和短文。记得在黑板报上有一首高六级大同学的诗歌,写的是在“市林区”(公园)“逛梨花”(春游)的美丽景色和同学们云集环翠亭下的喜悦心情。这样写我们校园内外活动的稿子,好像在告诉我,生活中的所见所闻、感受联想,是可以这样写成作品的。黑板报为什么对我的影响如此之深呢?这得益于班主任陈兰英老师的美术课,让我学到了写美术字和绘画的一些本领,被吸收到学校黑板报的编绘装饰组中,我也就成为了黑板报的“第一读者”。更为主要的原因,是黑板报办得生动活泼、内容丰富,每篇稿子都紧贴我们校园内外的生活,是全校师生重要的、动态的相互交往的园地。这是我领悟从生活到作品的开始,也是以后从事出版编辑、编审工作的最早的“演练”。

  -“触类旁通”不仅是同类的自通,而且是异类的旁通,因为大千世界文史数理生化地各学科、三百六十行技艺的机理规律是相通的……

  -母校给予的“学以致用,触类旁通”的素质教育之宝,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,是智力与能力的驱动器,是贯穿继续教育、学习、实践过程的加速器

  陈兰英老师刚从山东师范学院的美术、制图双专业毕业来母校任教。既担任初中的美术课,又担任高三的制图课。今天看,陈兰英老师,带着教授文科美术与理科制图的双重本领,又带着崭新的“教育学”观念和方法,开始施展理想化、素质化的教育实践。我们是第一批最为直接的受益者。她让我们每年都自筹自办新年晚会,参加学校和市里的文艺比赛。没想到这些晚会和比赛,竟是我三十年后筹划、撰稿全国、全军重要节日庆典演出、电视晚会的“童子功”。“触类旁通”不仅是同类的自通,而且是异类的旁通,因为大千世界文史数理生化地各学科、三百六十行技艺的机理规律是相通的。母校给予的感悟和多年心愿,前些年曾写进当今一直在流行的儿歌《学好本领去回答》中。

  陈兰英老师鼓励我们参加多学科课外小组活动。我参加了好几个课外活动小组,不仅参加美术、音乐、生物、黑板报小组的活动,还经常到博物馆学习制作标本。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翁君毅老师,对我们特别亲切和蔼,她的植物课、动物课,开阔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动植物的新视野。她带领我们制作草木、树叶、海菜、水藻和陆地、海洋的多种动物标本,让我们透过日常所见的动植物外貌,看到了动植物的神秘习性与微观世界。我创作咏物、叙事、抒情的歌词、诗歌、散文诗,可以说是动植物课文赋予了感情与寓意的引申。年长、稳健、平易近人的殷长庚老师,把原以为枯燥无味地理课,变成了有趣的“百科全书”课。他教地理涉及到天文、气象、节气、人文、经济、风土人情,让我开始接触“地理决定论”的基本依据,养成了随时看地图、学地理、查词典的习惯,为日后学习、研究不同地域的民间民族文化艺术打下了基础。任何作品都离不开地理地域、民族文化背景,甚至于太空背景。我创作的作品中,具有这样鲜明“地理”特点的歌词、剧本很多,如歌词《我为祖国守大桥》、《地球天平》、《爱的北回归线》、《合欢山的歌》、《圆圆的世界》、《太阳和月亮的对话》、《神舟飞歌》、《黄河心》、《江南雾中雨》、《山水相约》,散文诗《海的回声》和歌剧晚会《军营儿女》,包括小歌剧新疆地理、民族背景的《克里木参军》、西北沙漠背景的《沙海中秋》、西藏边防背景的《高原情暖》、东西南北中的军人同时向祖国人民敬礼的主题歌《军礼》等,地理标识尤为显现。吕家乐老师的化学课和姜云苹老师的物理课,让我们在自己家中“学以致用”,用旧电灯泡装上水作凸透镜,制作幻灯箱;自制的蓝图晒相纸,用底片在阳光下晒印出照片;用柠檬酸和小苏打配合,自制出饮用汽水……这些物理、化学习作,也成了我以后理解艺术的“触类旁通”的桥梁,让我自然而然地写出《铀·能量与艺术概括力》、《放风筝的“紧张度”》等文章和杂感。尚育梅老师的代数、几何课,为我解开有关音律学、中国古代“三分损益法”乐律、和声学、复调音乐、曲式结构、电声数码音源、迷笛制作的“数”的隐秘。让我领悟到数学与各科各行,如数学与珠算、条码、二维码、音律、乐制、乐谱、绘画要素、诗词格律、戏剧法则、语音、语言等等是相通的。胡煜初、谢箴厚老师的语文课,卲炳玉老师的历史课,郭祖榮老师的音乐课,更是我本职工作的基础知识。有关音乐文学的文章《一字激起情涟漪》、《一字相同情两异》、《“豪言壮语”与“俏言丽语”》、《情·意·理》、《白居易关于音乐的诗歌》、《赵元任改诗歌为歌词》、《京剧〈智取威虎山〉的唱词艺术》、《歌词语言的通俗性与感情含量》、《歌词的可读性与可唱性》、《从翻译歌曲的“配歌”谈起》等,都是继续语文学习的作业。我的歌词作品《中华美》的素材,是中国从古代的“四大发明”,到近代遭受的屈辱,到今天的发展崛起的中华民族情感的写照。歌剧音画《山水回声》,是长征重要关键事件点的艺术展示。歌词《神舟飞歌》,不仅有地球和太空两个背景,又从屈原天问、张衡观天、苏轼问天、万户登天的历史,写到今天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。这首作品是天文、地理、历史、文学和多学科、航天工程的结合。在文化上需要扫“文盲”,同样,在其他领域也要扫“科盲”。学一点“触类旁通”的科普常识。母校给予的“学以致用,触类旁通”的素质之宝,是开启知大门的钥匙,是智力与能力的驱动器,是贯穿继续教育、学习、实践过程的加速器。

  音乐理论作曲是我进入中专、大专学习的专业。就这个专业来说,我在母校写出的第一首作曲习作《我爱我的农庄》,在初中毕业前写出了作词作曲的歌曲《月光下的小船》,记录了当时对继续求学的渴望心境。三十年后得以正式发表。而我的工作和写作情况,远远超出了“纯”音乐的范畴。那音乐不是白学了吗?不是的。1958年开始正式发表广播的习作,是根据陕西民歌曲调填词的街头演出歌曲。后又在刊物上发表作曲的《给咱山区带了幸福来》、《渔家傲·反第一次大“围剿”》、《清平乐·会昌》等。音乐评论和理论文章,在我发表的文章中所占的比重很大。

  母校给予我的“学以致用,触类旁通”的学习实践的观念和方法,让我毕生受益。我所从事的工作和写作,每一行当、每一类,都是在“学以致用”中迅速适应、进入良好的常态工作的。再说一点“触类旁通”的例子。如我从作乐理教员,到写文艺评论、作文学杂志的评论编辑工作、为全国和全军的主要报刊撰写文章,有一条秘诀就是把音乐曲式结构的复三段体、奏鸣曲体的(一)呈示部、(二)发展部、(三)再现部的结构,移用到评论文章的。我研究歌词的写作,多用乐曲、韵律与可唱、可听的特性来观察歌词与音乐关系,同时借鉴其他文艺形式加深领悟。就是这样,写出了《歌词的艺术表现方式》、《歌词是歌曲创作的“文学脚本”》、《音乐逻辑与歌词逻辑》、《歌词的音乐可塑性》等文章。还有一些各学科类比的作品、文章、杂谈,如《音乐与智力开发》、《音乐应用启示录》、《艺术阅览欣赏的五重心理》等等,也都得益于“触类旁通”的实践应用。

  这些感受,是母校的素质教育,在我身上的一些体现。在其他同学、校友身上,则有更多更好的体现。就像我只是写歌唱南京长江大桥《我为祖国守大桥》的歌词作者,而我们母校的校友、高十级一班的常荣五同学,是当年参加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最年轻的设计者。再举一例,我和同班谭国华同学一起演唱过《黄河大合唱》中的《河边对口曲》;一起排演过《鄂尔多斯舞》;一起演唱《小野猫》、《广阔的大地是我们的课堂》,在市里比赛获奖。我走向军旅文艺工作的征途,而谭国华同学成为了著名的、有重大成就的医学专家、教授。我们班的同学各有所成,有的成为最早参加工作的工人,有多位成为大学、中学、小学的优秀的教师、教授、研究员,有的成为冶金专家,有的成为电子工程专家,有的成为自动控制专家,有的成为海洋科学专家,有的成为我们国家第一代计算机专家,有多位成为多学科的医学专家,有的成为农机专家,有的成为煤矿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,有的成为农村水利建设第一线的工程师,有的被选入军校走向卫国从戎的岗位,有的成为企业家。我们每一位同学,都深受过母校的恩惠,都是母校教学育人的成功范例。

  祝福母校承前启后,赋予每个学子良好的智力和功力,我们的母校烟台一中,是永葆青春力量的教育园地!

  有关资料:

  1956年,在母校烟台一中写出的最早的词曲习作《我爱我的农庄》(作曲)、《月光下的小船》(作词作曲)

  2011年第10期《词刊》封二、封三介绍陈奎及的歌词作品

 

  1957在烟台一中

  十二级一班部分学生与班主任陈兰英老师、体育刘剑飞老师的合影。音乐老师郭祖荣摄影(用最简陋的方形照相机拍摄)。

  1957在烟台一中初中毕业

  1958年在泰安农村慰问演出

  1962在山东艺专毕业

  1963年在海军军乐队学员队担任乐理教员

  198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

  1996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前,带团前去慰问演出,拜访驻香港部队司令员、政委,送慰问品

  1995年,作品小歌剧《克里木参军》获得国家文化部“文华新剧目奖”,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上领奖

  1996年在总政歌剧团任团长兼一级编剧,同时兼任解放军交响乐团艺术总监

  2005年晋升技术三级(军职、少将待遇)

  部分作品

  获得过中宣部“全国‘五个一工程奖”的作品《中国春潮》,流传多年。全国音乐类核心期刊、国家社科类学术期刊《音乐创作》2021年第8期刊登《中国春潮》

  2006年在全军战士文艺会演专家组工作照片

  发表在2015年12期《中国戏剧》上的评论文章